在《水浒传》中,有一位重要的配角人物不可忽视——他就是武松的哥哥,武大郎。尽管他并非主角,但他的存在让武松的形象愈加鲜明,反衬出英雄与普通人之间的差异。说起武大郎,常常与潘金莲这个名字紧密相连。虽然武大郎的外貌并不出众,但却能让潘金莲这样的美丽女子心甘情愿做他的妻子,这不禁让人好奇,一个卖炊饼的普通小商贩到底是如何过得这么安稳的?
武大郎和武松兄弟俩是亲兄弟,但两人性格与外貌天差地别。武松高大威猛,英勇果敢,而武大郎则身材矮小、长相普通,甚至被当地人戏称为“三寸丁谷树皮”。尽管外貌并不引人注目,然而武大郎却有一项不同凡响的运气——他娶到了潘金莲这样美丽的妻子。这个故事从某种程度上也证明了,无论外貌如何,命运有时会给人带来意想不到的好运。
展开剩余81%此外,武大郎还是一个十分勤劳的人。他依靠卖炊饼为生,养家糊口。所谓的炊饼就是我们今天熟知的无馅馒头,在宋代,面粉制成的所有食物都可以称作“饼”。而根据宋代的习惯,炊饼是通过蒸制而成的,实际上类似于今天的蒸馒头。由于当时赵祯皇帝的名字与“蒸”字音近,所以宫中将其称为“炊饼”,以避免与皇帝的名讳产生不必要的冲突。
在当时,炊饼是一种非常普遍的食物,价格也相对便宜。一块炊饼大约售价六文钱,而一笼炊饼有十八个,卖完一笼即可获得108文收入。若武大郎每天能够卖出五笼炊饼,那他一天就能赚到540文。然而,武大郎并非一个固定摊贩,他的摊位是流动的,所以每日收入也会因外界因素而有所波动。考虑到这一点,他每天的收入大致在300到600文之间。
然而,根据《水浒传》的描述,武大郎并非每天都能卖完所有炊饼。在某一天,武松回家见到武大郎时,他提到假如武大郎每天能够卖出十笼炊饼,那么他每天就能赚到相当可观的收入。书中有一段提到,当武大郎知道潘金莲和西门庆的事情后,心情受到了极大影响,那天他只卖出了两三笼炊饼。即便如此,在当时的宋朝,一天赚300文也算是一笔不小的收入。
根据《水浒传》的背景,武大郎和潘金莲的生活时间大致是在北宋末年的宣和年间。虽然这个时期的宋朝在政治上遭遇了动荡,但经济依然繁荣,尤其是市场交易非常活跃。无论是文人笔墨还是艺术作品,都呈现出一片欣欣向荣的景象。例如,《清明上河图》就展现了当时百姓的安定生活和繁荣景象,这也从侧面反映了当时的钱币购买力逐步上升。宋朝的货币种类繁多,除了金属货币,还有纸币,而武大郎的收入基本以“文”为单位来计算。
在宋代,一天三五十文就足够一个普通家庭维持基本生活。在《水浒传》中,郓哥曾提到,他希望通过打探西门庆的行踪,能赚个三四十文,足以养活老爹。而在那个时代,像郓哥这样的小家庭,每月的开销不会超过两千文,连基本的食物、衣物都能维持下去。与此同时,武大郎的生活水平要高一些,因为潘金莲作为妻子,需要更多的日常开支,例如购买衣物、化妆品等。
接下来,我们来看一下武大郎的一些具体支出。首先,他并没有固定摊位,而是以流动摊贩的身份售卖炊饼,这样省去了摊位费的开支。炊饼的原料主要是面粉,柴火等燃料,成本相对较低。若按照最低的利润比例来计算,每天的纯利润大约在100文左右。如果他更为精明,利用一些不太合规的手段来增加利润,每天的纯利润可能会达到200文左右。按照这个估算,武大郎每个月的纯利润可以达到五六千文,这对于普通小商贩而言,是相当不错的收入。
然而,武大郎的家庭支出也不容忽视。他租住的房子是一栋二层楼的小洋楼,房租大约为每月三到五百文。这座房子包括客厅、厨房、卧室、院子等,位置优越,离县政府很近,邻居是当地的王婆茶馆,这意味着这片区域的人流量非常大。
除了房租,武大郎一家还需要支付食物和饮品的费用。一天的餐饮支出大约为六十文,其中包括一斗酒的费用。潘金莲作为妻子,衣着上也有一定的要求,通常购买较为中等或上等的衣物,并且会不定期添置新衣、购买首饰等,她的开销通常在五十文左右。
综合来看,武大郎一家每天的生活开销大约为150文,而他每天的收入至少能达到300文,这意味着他们家的经济状况在当时是属于小康水平的。尽管潘金莲的花费较高,但相对来说,武大郎的收入和家庭支出还是可以维持平衡的,生活相对安稳。
发布于:天津市汇盈策略-长沙股票配资公司-炒股配资什么意思-正规好的配资平台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